上海体育学院-专业学科
院校招生办公室
发布日期:2022年6月24日
新闻学
专业简介:本专业1985年试办,1989年经原国家教委、国家体委批准设置新闻专业(体育新闻方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开设体育新闻方向的新闻学专业。本专业拥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点和体育传播学(自设体育学二级学科)博士点。本专业实践教学设施一流,建有广播电视演播室、电视编辑实验室、媒介创意实验室、视觉设计实验室、体育数字媒体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并与校外9家机构签订了人才联合培养协议。2014年入选“上海市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2019年获批上海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本专业有教授7人,博导9人,硕士生导师45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和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占比均达90%以上。近年来本专业教师承担国家社科重大、重点、一般课题共13项。
专业创办三十多年来,已经为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解放日报等主要中央及省级媒体,腾讯、新浪、网易等主要新媒体及自媒体平台输送了大批体育新闻传播专业人才,人民日报体育部主任薛原、新华社体育部副主任树文、中国青年报体育部主任曹竞、五星体育总监翁伟民、中央电视台著名体育评论员杨毅、乒乓球世界冠军丁宁等知名人士均为本专业校友。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本专业已成为我国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重要学术高地,是国内体育新闻教育的开创者和领头羊。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国家和民族认同感,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严谨的科学素养、良好的新闻职业道德与操守的新闻传播人才。在专业技能上要求具有扎实系统的专业理论,熟悉国家新闻传播法规,能胜任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新闻传播内容制作与生产的核心业务,具有体育新闻传播专长,具有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能够从事媒体策划、管理、公关及新媒体营销与运营等相关岗位的工作。
核心课程:新闻学概论、中外体育新闻史、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大众传播学、网络与新媒体、视听传播、广告学、公共关系学、新闻职业道德与法规、新闻摄影与摄像、新闻事业管理以及相关体育课程。
学制:4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位
主要就业方向:各类报社、电视台、新媒体公司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新闻、宣传部门和科研院所。
英语
专业简介:英语专业(体育英语方向)设立于2003年,是应社会对体育领域英语人才的需求而创立的特色型英语专业,也是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目前已成为培养专门化英语人才的主要基地。上海体育学院作为国家首批进入双一流大学和地方高水平建设的高校,是国内最早开始培养体育英语人才的高等学府之一,目前英语专业在校生160余人。
本专业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和良好的教育环境,其服务区域面向上海和华东,辐射全国。英语专业学生的专四、专八通过率居全国同类院校前茅;在各项英语学科大赛中荣获多种荣誉;国际体育赛事的语言翻译和语言服务志愿者活动广受赞誉,20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复合-应用型英语人才,良好的素质、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广受社会及就业单位的赞誉。
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服务“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的国家战略,依托学校体育学科优势,聚焦新时代外语人才培养要求,坚持“外语+体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特色,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会语言、懂体育、通文化、精专业的服务国家体育事业的语言服务专门人才,为国家体育事业发展和体育文化软实力传播提供翻译服务、语言服务和智力支持。
核心课程:英语口语、听力、写作、语法、语音、综合英语、高级英语、(体育)英语笔译、(体育)英语口译、体育英语视听说、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语言导论、英语文学导论、体育英语阅读等。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主要就业去向:国际贸易/语言服务、公共及商业体育服务机构、体育中介咨询机构、体育行政部门、国际体育组织、新闻英语媒体、科研单位、学校和语言培训机构。
汉语国际教育
专业简介:汉语国际教育为新增专业,隶属于新闻与传播学院,2020年9月开始招生。本专业以国家语言文字推广、体育发展战略需求为导向,依托学校体育学一流学科和资源优势,持续凝练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体育特色,促进汉语国际教育与体育学的深度融合,突出“宽基础、重发展”专业课程设置,培养具有扎实语言文学基础,掌握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技能,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爱体育、懂体育,具有较高语言素养、文化素养、体育素养,能从事汉语国际教育、语言文字推广、体育文化传播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团队现有教授2人、博导2人、硕导7人。团队教师均毕业于国内外知名大学,85%以上具有博士学位及海外学习、任教经历,形成了以语言学、文学、教育学为专业基础,英语、西班牙语、韩语、意大利语为语言背景,结构合理、互补相益的团队特色。目前,本专业在校学生68名,拥有中国文化实验室1间、中国体育文化实验室1间。
自2006年上海体育学院开展留学生教育工作以来,汉语国际教育团队完成了面向俄罗斯、法国、日本、韩国、越南、意大利、德国、美国等60多个国家长短期、多层次的留学生汉语教学培训工作。在学校部署推进中国特色一流体育大学建设的背景下,团队教师进行了语言文化与体育深度融合教学模式的探索,获批了上海市重点课程;依托本校留学生汉语教学和体育资源,以及校外机构、企业、体育文化行业,建设了3个校外实习基地及1个校内实习基地。为增进共识,互学互鉴,团队教师以开放的文化视野,积极组织中外学生参加国际文化节、“汉语桥”国际学生中文比赛、在华留学生“我眼中的中国”短视频大赛、全国大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大赛、网络汉语教学技能大赛、普通话推广等活动,以沉浸体验的方式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传播能力,为国际中文教育与中华体育文化传播的融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中国文化传播能力,能够讲好中国故事,具有国际理解视角,具有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体育+、传播+国际创新应用型人才。学生需具备扎实的语言文字基础、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以及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能够胜任国内外幼小中大各层级汉语国际教育或语文教学工作,在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及企事业单位从事语言文化教学、研究、翻译、中外体育文化交流等相关工作。
核心课程: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国际教育概论、语言教学法、汉语写作、体育史论、中国体育文化等。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主要就业去向:国际学校、国内外教学和培训机构、涉外文化交流部门、新闻媒体、体育文化交流服务机构等。
运动人体科学
专业简介:上海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学科由我国著名的运动解剖学家张汇兰教授在五十年代初创立。1986年开始招收体育康复专科班,1989年开办体育保健康复专业,1997年更名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延续至今。2008年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获批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2020年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试点。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以体育学、生物学、医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突出实践教学,培养过程中体现了多学科相结合的特点。近年来该专业社会需求越来越多,毕业生就业面广,主要在体育科研机构、各级运动队、体育健身俱乐部以及社区服务机构等部门从事教学、科研、健身技能指导与科学健身咨询、体质测评及社区体育的组织管理工作。具有较广阔的就业前景和发展空间。
培养目标:本专业依托“健康中国”国家战略需求,立足上海、面向全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运动人体科学及相关生物学、医学和体育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运动机能评定和体质评价实践能力,能够在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深造,或在运动健康相关的政府、企业部门承担重任的复合型储备人才。
核心课程:运动解剖学(学科类)、运动生理学(学科类)、生理学实验、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学科类)、健康体适能评定理论与方法(学科类)、运动处方理论与实践、运动营养学、运动急救学。
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
主要就业去向:体育科研机构、各级运动队、体育健身俱乐部以及社区服务机构等部门。
运动康复
专业简介:上海体育学院在1989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在国内率先招收“体育保健康复专业”本科生,1997年改名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2004年,教育部同意“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作为目录外专业在高等院校试点开设,2012年教育部将该专业定为特设专业,更名为“运动康复”。经过多年的努力,上海体育学院已经形成了一支高水平、高质量、梯队性的康复教学、科研、治疗的师资队伍,建有完善的与运动康复相关的教学实验室及医学中心,可以满足运动康复专业本科教学、实践、实训的需要。
运动康复是上海市教委“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作为新兴的体育和医学交叉结合的前沿学科,是为弥补我国康复人才紧缺的局面,适应社会对健康及康复的需求而设立的体育与医学交叉的专业。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需要逐步形成以职业为主体,添加专业素养培育,形成以职业能力发展、精尖专业培养为主线,适应社会发展、就业环境和学生个性的新型多点位人才培养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以肌肉骨骼物理治疗学、运动损伤康复学以及运动损伤防护学为运动康复专业核心素养。学生在掌握了基础的运动科学知识的前提下,可以根据个人兴趣自主选择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有序的组织并实施教学活动,达到面向国家战略,对接国际标准,培养一流运动康复人才的目标。
培养目标:运动康复专业以“对标国际水准,服务中国社会,发挥上海优势,体现上体特色,成就个人梦想”为专业定位,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一般人才能力、扎实的运动科学人才能力以及运动康复专业人才能力,以运动康复循证为特色,系统掌握运动与肌肉骨骼系统疾病评估与诊断、运动损伤预防与康复干预、运动处方制定与实施、特殊人群运动康复方案制定,运动康复专业外语与沟通等技能,具备在各级运动康复机构、体育科研机构、运动训练基地、疗养院、社区健身中心、健身俱乐部从事与骨骼肌肉运动系统疾病相关的运动康复治疗,符合国家和社会需需求,与国际化人才培养要求接轨的高层次应用型运动康复专门人才。
核心课程: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康复生物力学、运动损伤与康复、运动康复治疗技术、肌肉骨骼康复学。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主要就业去向:各级运动康复机构、体育科研机构、运动训练基地、疗养院、社区健身中心,健身俱乐部等。
应用心理学
专业简介:心理学科是上海体育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特色建设与发展学科之一。我院于2004年获批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并开始招生,2006年获批应用心理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点,2011年获批心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2年6月获批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对接需求、协同创新能力培养计划》心理学硕士点建设,2014年获批国家体育总局“运动认知评定与调控”重点实验室。目前,心理学学科发展迅速,于2012年被评为上海高校一流学科,2014年被评为上海市高原学科,于2020年应用心理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本专业师资强大,包括一位长江学者、一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四位东方学者以及多位浦江学者,97%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77%有留学背景,为本科生的专业学习提供最根本的保证。此外,学院配备了最先进的研究设备,如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实验平台、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fNIRS)、红外三维运动捕捉与分析系统、脑电事件相关电位系统(ERP)、经颅磁刺激系统(TMS)、嗅觉诱发电位系统(ORPs)等。这些设备为学生提供了高水平的学习和发展平台。
近年来本专业社会需求越来越多,毕业生就业面广,主要在体育、教育、文化、卫生等部门从事与应用心理学专业相关工作,具有较广阔的就业前景和发展空间。
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国家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的需求,培养具有坚定思想政治信念和良好心理专业素养,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国际化视野,心理学专业兴趣广泛、科学研究和实践动手能力突出,能够继续深造并承担科学研究工作的心理学科研储备人才,以及能够胜任竞技运动心理服务、心理健康教育、企业员工心理援助和临床心理咨询等工作的创新型心理健康服务人才。
核心课程: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学、心理测量学、生物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学史、教育心理学、人格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动作技能学习与控制、运动心理学。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主要就业去向:中小学心理辅导部门、中高等院校、社区心理咨询部门、科学研究机构、运动训练基地、企事业人力资源部门、城镇社区,从事运动心理学教学、科研、健身心理指导、心理咨询、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等工作。
康复治疗学
专业简介:上海体育学院在1989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 在国内率先招收“体育保健康复专业”本科生。2014年,我校“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创建体医结合运动康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经过多年的努力,上海体育学院已经形成了一支高水平、高质量、梯队性的康复教学、科研、治疗的师资队伍,形成了以“体医结合”为特色的康复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有完善的与康复治疗相关的教学实验室及医学中心,可以满足康复治疗学专业本科教学、实践、实训的需要。上海体育学院康复治疗学专业是2016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高函[2016]2号),批准成立的专业,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康复治疗学基础理论、医学基本知识及其相关自然科学知识,系统掌握现代康复评定和康复治疗技能,以物理治疗为方向的,具有较强的人际交流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能在各级医院、康复机构、运动训练基地和疗养院从事康复评定和康复治疗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核心课程: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肌肉骨骼物理治疗、神经物理治疗、心肺物理治疗、老年康复、运动疗法、中国传统康复学。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主要就业去向: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康复机构、护老养老机构、疗养机构、运动训练基地。
运动与公共健康
专业简介:上海体育学院于2021年3月经教育部年度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新增获批全国首创本科专业“运动与公共健康”,学制四年。运动与公共健康专业是上海体育学院对接“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和健康上海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设立,是对创新型体医融合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培养特色的探索,提升“新医科”人才培养的学科内涵。本专业培养的具备预防医学、运动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更有能力应对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人口老龄化、慢性病人口剧增等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运动与公共健康建立的教学团队,选送年轻骨干教师参加专业进修培训,引培结合充实师资,打造结构合理的教师团队。完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建设和拓展教学科研实践基地,为专业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服务“健康中国”国家战略需求,掌握体育学、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街道基层社区服务站点、卫生管理部门及相关机构、运动健康产业相关机构等领域从事运动与公共健康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预防医学概论、社会医学、卫生事业管理、食品卫生与安全、体力活动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卫生法学、运动医务监督、体适能评定理论与方法、医学伦理学、运动健康管理学、临床医学概要、运动营养与健康。
主要就业去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街道基层社区服务站点、卫生管理部门及相关机构、运动健康产业相关机构。
运动能力开发
专业简介:2019年,上海体育学院向国家教育部申请设置“运动能力开发”审批本科专业获得批准,该专业是我国同类院系中设置的第一个授予理学学士学位的体育学类专业。该专业的设置回应了国家提出的“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要求,通过强化体育特色优势专业打造学科融合的“新体育”人才。运动能力开发是对人体运动或训练过程中的综合运动能力进行测量、分析与调控的科学体系,涉及体育科学、运动生理学和康复治疗等学科领域,具有明显的学科交叉融合特征。它旨在通过训练和指导来帮助个人或团体提高运动技能和运动能力。本专业通过招生来源的改革与培养方案的创新结合,在继承体育学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吸纳、融合并延伸运动训练、体育教育、体能训练、运动人体科学等传统体育学专业中割裂开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依托“人类运动能力开发与保障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与“运动技战术分析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平台,着力于培养“懂训练、会监控、善反馈”的“运动训练监控师”;“懂数据、会分析、善应用”的“运动技战术分析师”和“懂人体、会训练、善预防”的“运动损伤防护师”等体育专业人才,以满足当今社会发展对新型体育人才的巨大需要。该专业聚集了一批国内外(均具有博士研究生学位和海外学习经历)高水平复合型专任教师,均具有博士研究生学位和海外学习经历。
培养目标:本专业致力于培养深入了解运动科学知识,能测量和监控不同人群参与运动过程中的表现情况,并为参与体育运动人群提供运动能力提升建议;能向各类人群传播运动科学知识,制定运动处方并指导训练实践;同时擅长通过数理统计分析运动员比赛和训练中的运动表现并提供改善方案;能胜任大众健身和体育健康机构运动训练指导、体育科研机构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各类职业和社会体育运动团体数据分析及运动表现提升工作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
核心课程: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表现分析概论、运动训练监控、运动训练学概论、生长发育与运动、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肌动学。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主要就业去向:职业联赛俱乐部、高水平运动队、社会体育机构。
体育经济与管理
专业简介:上海体育学院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2014年开始招生,2019年获批教育部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隶属于工商管理专业门类。本专业拥有VR虚拟现实智慧场馆、体育赛事运作实验室2个,现有18名在体育经济与管理领域资深专业教师,其中有高级职称的人数占比为77.8%。本专业以培养政治立场坚定的应用型、创新型、国际化的体育经济管理人才为己任,多年来为各级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体育产业政策研究单位、体育企业事业单位、国际国内体育组织培养了大量从事规划、管理和其他业务工作的综合性、复合型人才。
培养目标:本专业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为了解经济规律和管理理论,熟悉国际体育发展趋势和管理模式,掌握体育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适应我国及地方经济社会和体育事业、体育产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体育经济管理人才。能在各级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体育产业政策研究单位、体育企业事业单位、国际国内各类体育组织从事规划、管理和其他业务工作的综合性、复合型人才。
核心课程:体育经济学、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体育赛事管理、体育场馆管理、体育俱乐部管理、运动休闲管理、战略管理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学位
主要就业去向:
(1)从事体育行政主管部门(综合管理、体育产业规划和市场监管)
(2)在各类大型企事业单位从事经济市场分析、财务管理和其他业务工作
(3)从事各类体育赛事和活动策划、组织、执行以及评估工作
(4)在国际国内各类体育组织中从事管理、培训、服务等相关业务工作
市场营销
专业简介:上海体育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于2003年开始招生,拥有20年办学经验,属于工商管理专业门类,是全国口碑良好的特色优势专业。骨干教师多次为亚运会、大运会等大型体育赛事进行赛事策划及市场营销策划,多次获得国家体育总局嘉奖与肯定。本专业拥有体育营销实验室1个,现有专任教师11名,教师队伍中有高级职称的占91%,拥有博士学位的占100%。目前已经毕业的学生有1100余人,在校生约120人。毕业生主要在体育及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从事品牌管理、策划、广告、公关及活动执行等工作,就业率持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
培养目标:本专业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国家经济战略与体育产业发展需要,培养具有本土情怀、国际视野、社会责任、公共意识、团队精神、创新精神、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掌握市场营销学基本理论以及经济科学、管理科学和现代信息技术等方面知识,具有较强市场调查与分析、营销管理、营销策划、营销执行、商务沟通和体育营销等专业能力,能够在企事业单位、行政部门等机构特别是体育类相关机构从事营销相关工作的复合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核心课程:市场营销学、微观经济学、消费者行为学、体育经济学、体育营销策划方案写作、体育赞助与广告、市场调查与预测、体育赛事市场开发、财务管理学、体育营销学。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主要就业去向:体育健身休闲、体育用品、体育场馆、体育经纪、体育俱乐部、体育公关与广告、体育赛事等组织。如:耐克、阿迪达斯、美津浓、阿里体育、苏宁体育、IMG国际体育管理有限公司、上港足球俱乐部,申花足球俱乐部、双刃剑等知名体育企业。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专业简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是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新工科类本科专业,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为“工学”门类“计算机类”专业。本专业是2018年教育部第三批获批专业,是上海体育学院“体育学”一流学科群建设的特色专业之一,同时也是国内最早面向体育领域开设的“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于2019年面向全国招生,目前在校生122人。本专业以计算机科学、数学和统计学为基础支撑,同时拓展与体育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本专业拥有专业实验室2个、机器人足球实验中心1个、在建数据实验平台1个。现有专任教师10人,70%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80%的教师具有高级职称,以中青年教师为主。近4年团队完成和在研多项国家社科、自科基金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以及教学改革课题。
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智慧体育需求,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觉悟与道德修养、科学素养与职业素养;掌握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熟悉体育相关领域数据的特点和规律;具有创新意识,能够在全民健身、青少年和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等领域中进行数据分析和系统构建;在体育组织、相关企事业单位的信息技术部门、科技企业从事数据分析、数据应用系统开发、智能决策支持等工作的应用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
核心课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导论、数据结构与算法、Python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应用统计学与R语言建模、大数据分析与挖掘、数据可视化、实用机器学习。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毕业去向:本专业培养体育数据分析类和体育数据应用系统开发类人才,主要去向为体育组织、相关企事业单位的信息技术部门、科技企业等,就业企业例如特斯拉、途虎、拼多多。就业岗位有数据分析师、产品经理、数据挖掘工程师、研发工程师等,从事工作例如供应链优化、医疗数据库管理、业务数据分析等。
舞蹈编导
专业简介:2004年上海体院率先在全国体育院校成立舞蹈编导专业。是全国体育院校和高等院校中最早专门培养具有体育特色舞蹈编导人才的专业。专业办学立足上海、接轨国际、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和情怀,懂艺术、会教育、擅体育、明事理,具有舞蹈编创与表演技能、以及艺术活动组织与管理能力。能够在文化事业单位、舞团、学校及培训机构等专业领域,从事舞蹈编导、教学与管理相关工作优秀创新应用型人才。多年来,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均为百分之百。现为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
经过十余年的探索,体育舞蹈已成为我校品牌项目,多年涌现出不少全国重大比赛中的佼佼者。我校学生汪琪、阎棒棒连续多年获得全国锦标赛标准舞、拉丁舞冠军,且创造了我国在世界赛事的最好成绩。我院学生林原飚、赵晗、孙正昊、罗雅雯入选体育舞蹈国家奥林匹克运动队。近年来,在体育表演项目竞赛中获得突破,啦啦操、中国风健身舞项目获得全国冠军。
同时舞编专业着力探索体艺跨界融合及多种舞蹈语汇的创作创新,推进舞蹈艺术创作新时代导向,创作多部作品获国内外艺术竞赛(展演)最高奖项,如:《囚歌》《如火的花腰》《炫境》《丹》等作品获得全国桃李杯,全国大艺展,全国大学生体育艺术节金奖等。作品《回煞》《青年说》《照见》等入选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央电视台“五月的鲜花”文艺汇演,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等大型艺术节及文艺演出活动。
团队现有专职教师14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3名,国外学习背景教师占比50%。团队教师分别来自英国罗汉普顿大学、北京舞蹈学院、香港演艺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美国俄勒冈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院校。
多学科的人员知识结构相互交叉,为舞蹈编导专业建设提供坚实的人员储备与知识支持。此外,还引进美国加州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Lisa Naugle教授为我校海外名师。新锐舞蹈家谢欣为我校驻校艺术家。知名舞者朱洁静、王佳俊;著名编导陈飞华、吴欢等3人;国家队标准舞教练沈毅等大批国内外艺术家为舞编专业合作导师,与加州大学、香港演艺学院建立合作关系。
主持省部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2项;国家级精品课程、省部级重点课程、一流课程、课程思政示范项目等7门;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师生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国家大创、互联网+、挑战杯及各级各类大赛中获奖达100余项次。在国内同类院校同类专业中均处于领先地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掌握系统的舞蹈编创与导演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能在各社会机构、演艺团体、企事业单位等从事舞蹈、体育舞蹈编导以及与舞蹈编导相关的教学、研究、策划等工作的应用性较强的舞蹈艺术复合创造型人才。
核心课程:艺术概论、舞蹈艺术概论、音乐基础理论、舞蹈编导基础与实践、舞台导演基础与实践、舞蹈编导技法、舞蹈小品创作、经典舞蹈剧目排练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主要就业去向:国内外舞蹈或体育舞蹈专业组织、社会表演机构、艺术表演团、高等及中等体育或艺术院校等,从事舞蹈创编、教学与训练等工作。
表演
专业简介:为了更好的适应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2011年经教育部批准,上海体育学院在全国率先创办以武术为特色的表演本科专业,首开高等教育武术与表演专业交叉的先河。2015年获批艺术专业硕士(电影领域)授予权,成为中国首个以动作电影为方向的硕士点。2017年获上海市“应用型”本科专业试点专业。2019年获上海市“高本贯通”试点建设专业。2021年设置体育艺术方向硕士点(学术)。
上体表演专业旨在培养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确立了“能演会打,能编会导”的人才培养的目标;组建了“武艺交融,内外结合”的复合型师资教学团队;凝练了“艺术为体,武术为用”的多元学科内容;构建了“打、演、编、导”融于一体,由打演向编导进阶的专业课程体系;搭建了“校企联合培养,校内外艺术实践融通”的实践教学平台。形成“跨界(教育界--文艺界)”、“跨学科(体育学--艺术学)”、“跨专业(武术--表演)”的开放式办学理念,构建“体育表演艺术基础理论体系”、“表演专业课程体系”、“动作表演艺术人才培养体系”。
专业开设以来,表演专业教师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省市级项目20余项;共出版著作1部,主编教材5本;在CSSCI及核心期刊上发表20余篇论文,获市级教学成果奖,市级重点课程1门,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等。本专业自建立以来,先后与北京时代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立“武术表演专业践习基地”,与上文国际、华大影业三方共同建立“中国动作明星实训基地”,与优睿传媒共建“中国武术影视人力资源库”,与“开心麻花”(上海)建设实习基地,与发梦灵影视公司共建影视拍摄实践基地,与鸣锣影业建立影视后期制作实习基地等。
本专业师生代表中国在2012年丽水世博会、2015年米兰世博会、2016年哈萨克斯坦世博会、2015年全球孔子学院专场晚会,2019年世界武术锦标赛开幕式等国内外重大活动中进行武术表演,服务国家文化战略的同时也扩大了专业影响。
2021年上海体育学院原创的舞台剧《蔡龙云》获第七届中国校园戏剧节并获优秀剧目奖;2022年11月3日-11月6日,上海体育学院推出的原创大师剧《吴蕴瑞》在学校实验剧场连演8场,向学校七秩华诞献礼,用戏剧诠释体育精神,回答时代之问。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掌握舞台与影视中的武打表演技能,具备艺术基础理论、艺术专业素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在戏剧与影视等领域从事表演和创作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核心课程:表演专项训练、台词专项训练、武打动作技能训练、动作设计、剧目排演、动作微电影创作、艺术概论、表演基础理论、武术文化与传统美学、动作电影史。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主要就业去向:就职于影视媒体制作公司、专业表演团体、网游与动漫制作公司,或在各类学校从事校园文化活动及艺术教学等。
播音与主持艺术
专业简介:学校于2009年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方向,2014年开始专业招生,2015年获批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专业艺术硕士点,2017年获批上海市高校“应用本科”试点专业。2018年开办国内首个电竞解说专业方向。
上体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探索出了主持人、解说员选材、育才的先进办学路径,培养了杨毅等一大批著名的节目主持人、解说员、评论员和广播电视从业者,有越来越多的解说员、主持人同时活跃在央视、腾讯、优酷、咪咕、PP体育等一线媒体,“打开体育客户端,满屏都是上体人”,教学成就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近三年,新华社、文汇报、上海电视台等媒体对上体播音的报道多达80余次,并做了“播音主持专业频遭黄牌预警,上体播音主持却风光独好”的大篇幅、长时段的专题报道,各大媒体纷纷转载。
培养目标:始终把培养“具有影响力的体育节目主持人与解说员”作为办学目标,积极探索体育特色的播音主持艺术道路。与传统播音院校相比,我们更具体育的“特色性”;跟兄弟体院相比,我们更努力在播音的“专业性”上寻求突破。
核心课程:体育评论与解说、综艺娱乐节目主持、体育传播学、英语体育新闻报道、运动技战术分析、表演基础、即兴口语表达、播音主持创作基础、体育评论写作、体育新闻播音与主持、体育现场报道、节目主持人文案写作、普通话语音与发声、语体艺术、影视配音艺术等。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就业去向:各类体育类电台、电视台、网站等媒体以及其他新闻和宣传部门。
体育教育
专业简介: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始建于1952年建校之初,现归属于体育教育学院。该专业2008年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2019年获批上海市属高校应用型本科试点建设专业,2020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目前,体育教育学院拥有21名正高级职称教师、67名副高级职称教师,其中17名博士生导师和65名硕士研究生导师;学院拥有情景模拟实验室、学生健康体质测试实验室、上海社会调查中心上海体育学院分中心等科研平台,及休闲实训中心、三民实训中心、时尚体育中心、上海大学生体育中心等多个教学实践平台,为培养高水平体育师资奠定了坚实基础。该专业自设立以来,已为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育机构等用人单位输送了大批优秀体育教育专业人才。
培养目标:本专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适应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立足上海、面向全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突出的体育素养,具备国际视野,践师德、擅运动、懂教学、会育人、能发展,能够在中学、教育机构等领域从事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指导、运动队训练、竞赛组织、科学研究等相关工作创新应用型青年骨干教师。
核心课程: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校体育学、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体育课程与教学论、专项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
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
主要就业去向: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育机构等。
体能训练
专业简介:上海体育学院体能训练专业始建于2015年在运动训练专业中增设的“体能教练”培养方向,该培养方向同年入选上海市属高校首批应用型本科试点建设专业。2018年,上海体育学院获教育部批准正式建立体能训练本科专业。体能训练专业是以培养体能教练员为主的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以体育学科专业素养为主,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为各级各类运动队、体育科研机构、社会健身机构等。目前,体能训练专业现有专任教师7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其中5位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2位专任教师具有硕士学位。依托“上海市人类运动能力开发与保障重点实验室”、“运动技战术分析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平台,体能训练专业已建成世界一流、国内领先的体能训练研究中心,为体能训练专业学生的教学、训练与科研工作配备了上百台专业训练与测试设备,并与美国、澳大利亚和欧洲多所知名高校建立合作关系。
培养目标:本专业顺应我国竞技运动发展和社会经济的需求,立足上海,面向全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体育专业知识、熟练的体育职业技能、综合素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能够在各级各类运动队、学校、体育培训机构从事体能训练指导等相关工作的青年骨干教练员和体育教师。
核心课程: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营养学、动作技能学习与控制、运动能力测试与评估、生长发育与运动、运动训练监控,体能专项训练理论与实践。
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
主要就业去向:各级各类运动队体能教练员;各类体育培训机构体能训练师。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专业简介:上海体育学院于1993年试办社会体育专业,是我国最早开设此专业的院校之一。1999年,社会体育专业正式招生,2012年该专业更名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2021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休闲实训中心、三民实训中心、时尚体育中心、上海大学生体育中心等多个教学实践平台。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地方特色为亮点、以国际视野为指导,主要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科学健身指导、全民健身活动策划组织和健身产业经营与管理等方面能力。本专业为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企业、教育培训机构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应用型社会体育专业人才。
培养目标:立足上海、面向全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较好的科学和文化素养,具备现代教育、健康理念,系统掌握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基本方法,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创业能力,具有较强的科学健身指导、全民健身活动策划组织、健身产业经营与管理能力,能够胜任社会体育方面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体育社会学、社会体育导论、健身理论与指导、体育市场营销、体育管理学概论、体育活动策划与组织、专项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
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
主要就业去向:体育行政部门、社区体育服务机构、各类体育社会团体、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场馆、健身俱乐部、体育培训公司、体育赛事公司、体育用品公司等。
休闲体育
专业简介:上海体育学院于2007年设置休闲体育专业,是我国最早开设此专业的院校之一。本专业主要培养掌握休闲体育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休闲体育项目策划与组织、休闲体育俱乐部经营与管理、体育旅游推广与经营、户外运动指导与管理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课程设置以市场为导向,突出休闲体育项目特色,强调学生的运动指导、项目推广、组织策划、经营管理、市场运作能力的培养,拥有休闲实训中心、三民实训中心、时尚体育中心、上海大学生体育中心等多个教学实践平台。自专业设立以来,已为相关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公司企业等部门单位输送了大批高素质的应用型休闲体育专业人才。
培养目标:
本专业适应国家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需要,立足上海,面向全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休闲专项运动能力,擅长教学与服务、熟悉策划与组织、懂得开发与经营、追寻时尚与革新,具备休闲文化素养及国际视野,能够在休闲体育企业、休闲体育相关的政府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等领域从事新兴运动项目教学与推广、休闲体育项目策划与组织、休闲体育俱乐部经营与服务、体育旅游推广与经营、户外运动领队与服务、体育休闲产品开发与设计等相关工作的高素质服务与经营人才。
核心课程:
休闲体育概论、体育旅游概论、体育活动策划与组织、体育俱乐部经营管理、专项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时尚新锐休闲体育项目为主)
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
主要就业去向:休闲体育企业及相关行政事业单位
休闲体育企业包括:休闲运动项目俱乐部、运动培训机构、拓展培训企业、体育活动策划企业、休闲度假区、户外运动俱乐部、高尔夫会所、旅游企业等;
休闲运动相关的政府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包括:群众体育相关部门、工会组织、体育公园、大型体育场馆、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等。
体育旅游
专业简介:上海体育学院于2019年获教育部批准体育旅游本科专业,是我国第一所开设此专业的院校,隶属于体育学专业门类。本专业是体育教育与旅游管理知识交叉融合的专业,我院在人才培养中突出“体育特色”,大力推进课程融合、专创融合、产教融合。本专业于2019年开始面向全国招生,现在校学生人数80人,现有专任教师6人,教师来自于体育旅游、体育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等学科支撑领域,83%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67%的教师具有高级职称,以中青年教师为主。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掌握体育旅游运营管理和技术指导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系统接受从事体育旅游工作所需的项目管理、产品策划、市场营销、俱乐部运营、户外运动项目指导与康养指导等综合实践能力训练,具备体育旅游产品设计能力、体育旅游产品运营能力、体育旅游市场分析能力、运动技能指导能力和活动组织协调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国际化视野,能够在政府体育旅游文化部门、体育旅游企业、体育赛事运营公司、体育旅游基地等单位从事经营、管理、户外研学教育、培训和运动项目指导服务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旅游学概论、旅游目的地管理、旅游消费者行为、体育旅游管理、体育旅游规划与开发、体育活动策划与组织、户外体育/高尔夫/时尚体育/时尚球类专项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健康教育。
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
主要就业去向:政府体育旅游文化部门、体育旅游企业、体育赛事运营公司,如上海久事旅游(集团)有限公司、翔立方体育文化综合体、复星旅游文化集团、上海夏山营地教育、各省市体育局、单项运动项目协会等。
运动训练
专业简介:上海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始建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文革期间和文革后一段时期内曾一度中断,1979年复建,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第一批)”、“上海市级特色专业”、“上海市应用型本科建设专业”。运动训练专业贯彻“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基本理念,以多年度系统化培养专项教练(包括学校教练员)、体育教师、青少年技术训练师为主要方向;培养过程立足国家“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战略需求,坚持多学科交叉融合和国际化视野,培养“精专项、懂人体、擅训练、会研究”的“训学研”融合型人才。上海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依托“上海市人类运动能力开发与保障重点实验室”、“运动技战术分析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平台,加强国际交流,与国际手联、国际田联分别共建国际手球学院、国际田联特训认证中心等,与国字号单项体育协会合作共建篮球学院、羽毛球学院、体操学院、马拉松学院、铁人三项学院等,同时也是“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国家三人篮球集训基地”、“国家钢架雪车队训练基地”,为培养高水平运动训练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培养目标:本专业适应“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学校、专业运动队、体育俱乐部和社会(体育培训)机构,培养具有现代教育、训练理念与创新精神、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竞技体育及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扎实知识;突出的专项运动技能和运动训练指导及基层竞赛组织能力,具备国际视野,能够在竞技体育专项训练、学校体育教学及专项教练、社会体育培训等领域工作的创新应用型青年骨干教练员和体育教师。
核心课程: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运动心理学,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体育竞赛学,生长发育与运动,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专项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
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
主要就业去向:各级体校、运动队、体育俱乐部、社会(体育)培训机构。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
专业简介: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建于1958年,原名武术水上系,1988年成立武术系,2007年更名为武术学院,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先后汇聚了朱国祥、周士彬、张立德、王菊蓉、蔡龙云、王培锟、邱丕相等全国著名武术家,为国家培养了诸多高层次武术人才。
本专业是以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精技能、善竞训、强教学、能科研,兼具高水平武术竞训与普及性武术教学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骨干师资的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为各级各类学校、运动队、武术教育机构,能够胜任体育教学、运动训练指导、竞赛组织管理和大众健身指导工作。目前,该专业拥有正高职级职称教师9人,副高级职称教师15人,其中有7名博士生导师和17名硕士研究生导师。本专业是全国学校体育联盟(中华武术)牵头单位,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分会的挂靠单位,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武术)。该专业自设立以来,已为运动队、各级各类学校、武术教育和培训机构、公安特警等用人单位输送了大批优秀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
培养目标:本专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现代教育、健康理念,掌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传承、推广及创新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能力,具备国际视野,能够胜任本专业教学训练、课外指导、大众健身、武术创演、科学研究等相关工作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民族传统体育概论、中国武术导论、中国武术史、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理论、专项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武术套路)、专项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武术技击)、专项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武术养生方向)。
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
主要就业去向:以中小学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师资为主,教练员、社会体育工作者和公务员(警察)等为辅。
招生工作办公室
2022年6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