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筑大学 - 校徽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高校面向港澳台招生简章


1月 25年
院校概述 · 招生简章 · 公告汇总 本站主頁

属性 公办 本科  所在地 北京市


  北京建筑大学(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简称“北建大”,位于北京市,是北京市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共建高校;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国家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国家“双万计划”、首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单位、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为“一带一路”建筑类大学国际联盟发起成员,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高校,是“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服务基地”、“北京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建筑遗产保护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北京建筑大学2025年依据台湾地区大学入学考试学科能力测试成绩招收台湾高中毕业生简章

資料來源: 院校官網 整理: 大学志 发布日期:2024年12月9日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依据台湾地区大学入学考试学科能力测试成绩招收台湾高中毕业生的通知》(教港澳台厅函〔2024〕 23 号)的文件精神,为做好北京建筑大学2025年依据台湾地区大学入学考试学科能力测试(以下简称“学测”)成绩招收台湾高中毕业生的工作,特制定本招生简章。

一、学校简介

北京建筑大学源于1907年清政府成立的京师初等工业学堂,2013年更名为北京建筑大学,是一所具有鲜明建筑特色、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是“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服务基地”“北京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建筑遗产保护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是北京地区唯一一所建筑类高等学校。学校1986年获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8年获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设有建筑学和土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现有在校学生1万余人,已形成从本科生、硕士生到博士生,从全日制到国际学生、成人教育全方位、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和教育体系。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学校龙头学科优势进一步提升,工科整体优势进一步凸显。“工程学”“环境/生态学”先后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校现有35个本科专业,其中获批国家级、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5个,达到全部本科招生专业的70%。11个专业顺利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或住建部专业评估,在全国建筑类高校中名列前茅。

学校现有教职工1196人,其中专任教师782人,高级职称教师474人,教授169人,博士生导师78人。拥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杰青1人,教育部人才项目特聘教授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和全国优秀教师3人,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2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4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1人,教育部人才项目青年项目1人,国家级人才项目青年项目2人,北京学者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2人,中科院人才项目入选者2人,青年北京学者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1人。获得梁思成建筑奖1项、世界人居奖1项。

学校坚持开放办校,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现已与48个国家和地区的124所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和战略伙伴关系。2017年发起成立“一带一路”建筑类大学国际联盟,目前已有来自30个国家的91所院校和企业加入,为不断深化“一带一路”倡议,全面推动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国际化人才培养、科技协同创新及人文交流做出重要贡献。

学校重视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和人文交流,曾与台湾云林科技大学、大叶大学开展学期交换项目、“智慧城市”暑期国际学校等学生长短期交流项目,与香港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开展暑期实践项目;曾聘任台湾地区2名专家在建筑学院、经管学院从事教学和合作研究工作,还邀请多名台湾地区文教专家来校进行短期访问、商谈合作、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

我校从2023年开始招收港澳台地区学生,目前共有13名港澳台地区学生在我校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城市与经济管理学院、理学院就读。其中台湾地区学生3名。

二、招生计划及专业

我校2025年拟招收学测学生5人,最终录取人数视申请者的人数和水平确定。

我校港澳台学生本科招生专业见下表,专业名称可能有变化,实际以当年招生简章与录取通知书为准。

北京建筑大学2025年依据台湾地区大学入学考试学科能力测试成绩招收台湾高中毕业生计划和专业

三、报名条件

1.具有台湾居民居住证或《台湾居民往来大陆通行证》以及在台湾居住的有效身份证明(所持证件均须在有效期内)的2025届台湾高中毕业生;

2.参加2025年台湾地区学测,语文、数学(数学A或数学B)、英文三个科目学测成绩均达到均标级(含)以上。

3.品行端正,身体健康,体检标准参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

四、报名及注意事项

报名时间为2025年3月1日至31日

报名方式:考生登录祖国(大陆)普通高校依据台湾地区学测成绩招收台湾高中毕业生系统(网址:https://www.gatzs.com.cn/z/tw/)进行报名。考生须按照要求输入个人信息,上传个人证件、电子照片、学测成绩、考生诚信承诺书等基本材料,提交成绩查验授权书及其他能展现考生能力水平的证明材料(例如竞赛获奖证书、科研活动、社会活动等相关证明材料,请提供以上证明材料的原件扫描件)。报名截止前,考生可修改基本材料和其他材料。报名截止后,考生原则上不可修改基本材料。

注:

1.考生应准确填写个人网上报名信息并提供真实材料。

2.考生因不符合报考条件及相关要求、填报信息错误或填报虚假信息造成的一切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3.报名系统工作安排如有变动,以报名系统公告为准。

五、审核录取

审核时间为2025年4月1日至5月14日

学校将组织专家对报名考生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资格审核,根据申请考生的学测成绩、综合素质情况等进行审核评定,择优确定拟录取名单。拟录取名单将于5月15日通过报名系统公布。考生须于5月15日至19日期间登录系统查询本人录取情况,进行录取确认。逾期未确认的考生视为放弃录取资格,且不得参加征集志愿报名。考生确认后,学校办理相关录取手续,拟于2025年8月发放录取通知书。

六、培养与管理

被录取的学生入学后,学校按有关学籍管理规定进行培养与管理。学生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内容,达到毕业要求,准予毕业,由学校颁发本科毕业证书。毕业生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的,授予学士学位。

七、学费住宿费

台湾地区学生与大陆学生学费标准一致。录取的学生按学校规定缴纳学费和杂费。住宿费将根据实际住宿房间按物价部门批准的收费标准收取。

八、其他

1.学校招收台湾地区学生在学校招生工作小组领导下,由招生办公室统筹组织,有关院系和专家参与实施。

2.学校遵循“公平公正、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原则开展台湾地区高中毕业生招生工作,招收过程由学校纪检监察部门参与、实施监督,并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举报邮箱:yjw@bucea.edu.cn。

3.学校实行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对违反规定的工作人员,严厉查处;凡不符合报名条件或通过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等违反国家招生工作规定的行为报考或录取的考生,一经发现,取消当年报考或录取资格。

4.北京建筑大学未委托任何机构或个人代理招生事宜和举办辅导班,请不要相信任何中介信息。

5.被学校录取的学生请按照录取通知书规定的时间到校报到,具体事宜届时详见随录取通知书邮寄的《北京建筑大学2025级新生入学须知》。

6.学校不收取任何申请费用。

九、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展览馆路1号北京建筑大学对外交流合作处(港澳台办公室)

邮政编码:100044

电话:+86 (0)10 68361635

举报电话:+86 (0)10 61209094/9381

本科生招生网:https://zsb.bucea.edu.cn/ICSPOT

十、本简章最终解释权在北京建筑大学对外交流合作处(港澳台办公室)。



15 01/A
院校简介

资料来源: 北京建筑大学_院校官网 | 资料整理:大学志 · 华侨港澳台招生组


  北京建筑大学是北京唯一的建筑类高校,是北京市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共建高校、北京市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和北京市确定的高水平特色型大学,是一所具有鲜明建筑特色、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是“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服务基地”和“国家建筑遗产保护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学校源于1907年京师初等工业学堂,办学115年来,始终以服务首都城乡建设发展为使命,为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领域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提供了智力和科技支撑。学校历经高工建专、中专和大学三个发展阶段,1977年升格为本科院校,2013年更名为北京建筑大学,2012年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2014年获批设立“建筑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6年获批建设“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2017年获批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2018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9年获批设立“土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构建了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从全日制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到成人教育、留学生教育全方位、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和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有西城和大兴两个校区,拥有近千余亩美丽校园。西城校区占地167亩,大兴校区占地752亩,校舍建筑总面积49.02万平方米。两校区校园环境优美,建筑特色鲜明,学生不出校门就能领略到不同的建筑特色与魅力。学校图书馆纸质藏书119万册、在线阅览的电子图书190万册,大型开放的电子文献数据库63个,与住建部共建中国建筑图书馆,是全国建筑类图书种类较为齐全的高校。

  学校现有10个学院和1个基础教学单位,各类在校生11074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8249人,硕士研究生3326人,博士研究生171人。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拥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3个(建筑学、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2个学科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为B。“工程学”、“环境/生态学”先后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校现有41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2个,北京市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5个,北京市特色专业7个。

  学校坚持质量立校,教育教学成果丰硕。2014年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在近3届北京市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得一等奖15项。拥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4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2个北京市校内创新实践基地、1个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学校连续六次荣获北京高校红色“1+1”示范活动评比一等奖,2个本科生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1个研究生党支部入选全国“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获得全国优秀共青团员、2021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北京高校十佳示范班集体、全国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等荣誉称号。近五年来,学生在“挑战杯”、“互联网+”等高水平学科竞赛中获得国际级奖项18项、国家级奖项817项、省部级奖项752项。

  学校现有教职工1200人,其中专任教师781人,高级职称教师473人,教授152人,博士生导师62人。拥有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1人,国家杰青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2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4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北京学者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人,中科院人才项目入选者2人,青年北京学者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1人。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北京市教委学术创新团队、优秀教学团队、管理创新团队、北京市委组织部青年拔尖团队等各类国家级及北京市级团队27个。

  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学术和行业发展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家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行科研活动。现有北京节能减排与城乡可持续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28个科技创新能力强、国内外学术影响力高的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数量位居全国建筑类高校和北京市属高校前列,建有全球技术水平领先的多功能振动台阵实验系统。学校始终强化面向国家和地区重大战略和重大工程需求,形成了建筑遗产保护、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海绵城市建设、精密测绘与精细重构、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智能建造与智慧城市等为代表的若干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学科领域、科研方向和创新团队。近年来,我校教师荣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260余项,其中国家级科学技术奖励16项;近五年新增各类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400余项,科技服务经费连年超过2亿元。学校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股权激励改革工作首批试点的2所高校之一。

  学校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和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需求,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提高合作成效。目前学校已初步构建“一带一路”城市国际化创新中心和7个专题国际创新合作平台,与43个国家和地区的101所院校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务实推进了学术交流、国际合作研究。发起成立的“一带一路”建筑类大学国际联盟已有来自27个国家的72所院校加入,成为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专业类大学国际联盟。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招收国际学生等方式,培养中外学生近千人。举办的暑期学校规模持续扩大,已成为有一定知名度的国际教育品牌项目。

  学校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显著。率先建成基层党组织政治建设实训基地,创新提出“主讲主问制”理论学习模式,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党建案例”,入选北京党建蓝皮书。9个基层党建案例入选《北京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经验案例》,获评1个“全国党建标杆院系”、4个“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近五年,获评北京高校德育先进集体1个,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1人、北京市优秀党务工作者1人,北京高校先进党组织3个、优秀共产党员5人、优秀党务工作者1人。获评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优秀成果三等奖1次,获评北京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一等奖1次,为首个获评北京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一等奖的市属高校;获批北京高校党建重点难点项目支持计划1项,“两委一室”委托课题1项,北京市党建研究会课题3项,北京高校党建研究课题6项(重大课题2项、重点课题3项、一般课题1项),实现承担北京高校党建研究重点课题连续9年不断线,课题成果连续两年获得优秀等级。

  百余年来,学校遵循“立德树人、开放创新”的办学理念和“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秉承“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校训和“爱国奉献、坚毅笃行、诚信朴实、敢为人先”的北建大精神,为国家培养了7万多名优秀毕业生,他们参与了北京70多年来重大城市建设工程,成为国家和首都城市建设系统的骨干力量。校友中涌现出了被称为“当代鲁班”的李瑞环,全国政协副主席郑建邦、核工业基地建设的奠基人赵宏、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在明、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刘桂生、沈小克、张宇、罗玲、胡越、包琦玮、高士国、杨伯钢,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中国建筑师马岩松等一大批优秀人才。学校毕业生全员就业率多年来一直保持在95%以上,2014年进入“全国高校就业50强”行列。

  展望未来,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市委书记蔡奇同志来校调研讲话精神,始终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高水平特色大学类型定位,聚焦有特色,培养“三师”,服务“三规”落地;突出高质量,走“提档、加速、冲A、晋级” 的内涵发展道路;拓展新格局,自觉融入首都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大局,探索“一校多园”新模式。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


资料来源:北京建筑大学
统计数据截止到:2022年6月






center

center

center

center





北京市面向港澳台招生院校鏈接





   本頁引用教育相關官網及大學官網一些資源,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具體信息請以官網公布為準。



北京建筑大学 - 校徽


北京建筑大学

北京建筑大学2025年依据台湾地区大学入学考试学科能力测试成绩招收台湾高中毕业生简章
北京建筑大学2024年招收港澳台学生简章
北京建筑大学2023年招收港澳台学生简章

官網鏈接


北京建筑大学

大學概況


中文名
北京建筑大学
外文名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简    称
北建大(BUCEA)
创办时间
1907年
办学性质
公办大学
学校类别
理工类
学校特色
省部共建大学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国家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
主管部门
北京市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姜泽廷、校长:张大玉
硕士点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个
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55个
专业学位授权类别7个
博士点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
博士后
科研流动站2个
院系设置
10个学院和1个基础教学单位
校    训
实事求是、精益求精
地    址
大兴校区: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永源路15号
西城校区:北京市西城区展览馆路1号
院校代码
10016
主要奖项
北京市教学成果奖20项
1个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1个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4年)

北京建筑大学

北京建筑大学

「 实事求是、精益求精 」

版權聲明
 
註:點擊學校名稱進入院校本站主頁,查看院校詳情、报考公告、简章目錄等。(共計:428所,更新:2025年4月24日)

 

最新高考汇总

2025年
招生院校

2025年4月24日

2025年
本科生招生

2025年1月15日

2025年
研究生招生

2025年1月10日

2025年
报考指南

2025年1月10日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