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主頁
属性 公办 本科 所在地 湖北省武汉市
武汉体育学院(Wuhan Sports University),简称“武体”,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是由国家体育总局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以湖北省管理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入选湖北省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武汉体育学院2025年依据台湾地区大学入学考试学科能力测试成绩招收台湾高中毕业生简章
資料來源: 院校官網 整理: 大学志 发布日期:2024年12月9日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依据台湾地区大学入学考试学科能力测试成绩招收台湾高中毕业生的通知》教港澳台厅函〔2024〕23号及教育部有关规定,制定本招生简章。
一、学校简介
武汉体育学院原名中南体育学院,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批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普通高等体育院校之一,1953年成立于江西省南昌市,1955年迁至湖北省武汉市,1956年更名为武汉体育学院,为国家体育总局直属院校,2001年调整为国家体育总局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现有东湖(卓刀泉)校区、藏龙岛校区、东湖高新区(豹澥)和武当山校区,占地面积1820亩,本科生、硕博生、留学生15000余人。举办一所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拥有一所三甲直属附属医院、一所三甲附属医院。学校秉承“公勇诚毅,学思辨行”校训,坚持“融体育、科技、人文教育为一体,集道德、文化、专业素质于一身”的办学理念,办学70余年来,为国家培养输送了15万余名优秀人才。
学科专业建设成绩显著。体育学一级学科优势突出,入选湖北省省属高校一流学科培育建设学科,在教育部历轮学科评估中均位居前列。现有27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其中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3个,涵盖教育学、文学、管理学、理学、工学、艺术学、医学等7个学科门类。国家级、省部级一流本科课程41门;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团队、优秀基层教学组织31个。现有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体育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体育学、心理学、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特种医学和工商管理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体育硕士、应用心理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舞蹈硕士、戏剧与影视硕士等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建有体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科研实力强劲。现有省部级科研平台12个。近5年来,共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57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94项,是首个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的体育院校,先后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重点等项目12项,获得省部级教学、科研奖励30余项,获批国家体育科普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高端智库1个。《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入选四大核心期刊方阵;《体育教育学刊》为湖北省优秀期刊,入选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和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期刊评价报告扩展版;英文刊《Advanced Exercise and Health Science(运动与健康科学前沿)》于2024年3月创刊,被美国CAS数据库收录。
师资队伍力量雄厚。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占比60%,形成了一支以国家级人才为引领、省部级人才为中坚、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竞技体育特色鲜明。学生张香花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获得赛艇项目1枚银牌和1枚铜牌,实现中国划船项目在奥运会奖牌上历史性突破,开创了体育院校学生在奥运会上夺取奖牌的先河。近四十年来,培养和输送了孟关良、杨威、程菲、管晨辰、王宗源、汪周雨、吕会会、孙悦雯、王子凤等一大批为国争光的优秀运动员,累计在世界三大赛获得金牌218枚(其中东京奥运会上取得3金5银1铜);在亚运会获得金牌112枚(其中杭州亚运会上取得27金7银3铜);在全运会获得金牌127枚(其中陕西全运会上取得22金15银19铜)。学校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体育事业贡献奖”、获批国家体育总局“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坚持开放办学。目前已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所高校、体育教育科研机构和世界知名体育组织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与全国多个省(市、自治区)地方政府、体育局、行业体协和企业在科技服务、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育产业等领域广泛开展交流合作。建有中国铁人三项学院、中国水上运动学院、中国拳击学院、中国健美健身学院、中国龙狮运动学院及亚洲体操培训中心和国际体操联合会授牌成立的国际体操学院。
面向未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新形势新要求,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全面对接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奋力建设中国前列、世界一流应用研究型体育大学!
二、报名条件
1. 拥有台湾地区户籍且身体、心理健康的高中毕业生。
2.持有《台湾居民居住证》或《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以及在台湾居住的有效身份证明,所持证件须与考生本人信息一致,且在有效期之内。
3.参加2025年台湾地区大学入学考试学科能力测试(以下简称“学测”)的台湾高中毕业生,语文、数学(数学A或数学B)、英文任意一科成绩达到均标级以上即可。
三、招生专业目录及收费标准
序号 |
学科门类 |
专业 |
学费/年 |
1 |
教育学 |
体育教育 |
5200 |
2 |
体能训练 |
5200 |
|
3 |
休闲体育 |
4000 |
|
4 |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
4000 |
|
5 |
运动人体科学 |
5200 |
|
6 |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 |
10350 |
|
7 |
运动训练 |
10350 |
|
8 |
艺术学 |
舞蹈表演 |
10350 |
9 |
表演 |
10350 |
|
10 |
流行舞蹈 |
10350 |
备注:2025年收费标准以湖北省物价局核定为准
四、报名时间及方式
报名时间: 2025 年 3 月 1 日至 31 日。
报名方式: 报名方式:考生登录祖国大陆普通高校依据台湾地区学测成绩招收台湾高中毕业生系统(网址:https://www.gatzs.com.cn/z/tw/)进行报名。考生须按照要求输入个人信息,上传个人证件、电子照片、学测成绩、考生诚信承诺书等基本材料,提交成绩查验授权书及报考高校要求的其他材料。报名截止前,考生可修改基本材料和其他材料。报名截止后,考生原则上不可修改基本材料。考生应准确填写个人网上报名信息并提供真实材料。系统报名不收取考生报考费。申请上述专业的考生需将相关特长获奖证书、训练或比赛视频发送至2014005@whsu.edu.cn邮箱。考生因不符合报考条件及相关要求、填报信息错误或填报虚假信息造成的一切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五、填报志愿
志愿填报采取平行志愿方式。填报志愿前,考生须认真阅读系统操作指南、招生简章,了解学校的招生专业、收费标准、录取原则及其他注意事项。考生应按报考条件及相关要求填报志愿。
每位考生报名时可填报6个专业,并选择是否服从专业调剂。考生可在报名截止前修改志愿,逾期不得修改。
六、选拔方式及录取
依据考生学测考试科目的分科成绩及相应标级并结合相关材料,采用资料审核的方式,择优录取。
考生须于5月15日至19日期间登录系统查询本人录取情况,进行录取确认,逾期未确认的考生视为放弃录取资格。预录取的台湾考生名单报送普通高等学校联合招收华侨港澳台学生办公室审核,审核合格后方能办理相关录取手续,并于2025年7月发放正式录取通知书。
七、其他
学生在校期间,高校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和培养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地区学生的规定》(教港澳台〔2016〕96号)进行管理。若教育部、台湾教育部门、学校等有新规定,则按照新规定执行。
八、监督保障机制
招生选拔全程接受学校监察处监督。监督电话:86-27-87191187。
九、联系方式
名称:武汉体育学院招生办公室
电话:86-27-87190168
传真:86-27-87190222
学校网址:http://www.whsu.edu.cn
邮寄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461号
邮政编码:430079
十、本简章解释权属武汉体育学院招生就业处
资料来源: 武汉体育学院_院校官网 | 资料整理:大学志 · 华侨港澳台招生组
武汉体育学院原名中南体育学院,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批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普通高等体育院校之一,1953年成立于江西省南昌市,1955年迁至湖北省武汉市,1956年更名为武汉体育学院,为国家体育总局直属,2001年调整为国家体育总局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学校坐落在秀丽的东湖之滨,依山傍水,校园环境优美,场馆设施先进,师资力量雄厚,文化底蕴浓郁,办学特色鲜明。学校秉承“公勇诚毅,学思辨行”校训,坚持 “融体育、科技、人文教育为一体,集道德、文化、专业素质于一身”的办学理念,2018年入选湖北省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占地面积1820.6亩,分东湖校区、藏龙岛校区、武当山校区和东湖高新区(豹澥)校区,全日制在校生13200余人(本科生11430余人,硕士、博士研究生1730余人,留学生41人)。举办一所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全日制在校生6400余人。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涵盖教育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理学、工学、艺术学、医学等8个学科门类。体育学一级学科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先后被评为“湖北省高校优势学科”、“湖北省有突出成就的创新学科”、“湖北省重点优势学科”、湖北省“双一流”建设学科,在全国高校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类,是湖北省属高校中唯一进入A类的学科和学校。体育学、心理学、新闻传播学、音乐与舞蹈学获批“十二五”湖北省重点学科;“体育教育与健康促进”学科群获批“十三五”湖北省属高校优势特色学科群。
学校现有25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获批6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建有3个国家级特色本科专业,4个省级品牌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6个湖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6个湖北省高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4个湖北省高校“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国家体育总局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精品课程30门;获批11个省级教学团队,9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学校研究生教育始于1960年,是全国最早培养体育学研究生的单位之一。200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0年获得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取得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2012年获批体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拥有体育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专业硕士4个。
学校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整体就业质量与职业发展质量较高,深受用人单位和社会好评。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专任教师、教练员中具有高级职称占比57.87%。拥有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专家学者和知名教练员,其中,获国家级、省部级荣誉称号和人才项目78人次。
学校现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科研机构10个。近年来,学校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7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近600项、横向科研项目近300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重点项目4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含科技冬奥专项)7项;获省级科研成果奖励60余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20项,多项研究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学校主办的学术期刊《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教育部“名栏建设”期刊、四大核心期刊方阵期刊;《体育成人教育学刊》为湖北省优秀期刊、武汉大学版核心期刊。
学校竞技体育办学特色突出。1980年,按照国家体委(现国家体育总局)关于高等体育院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规划,成立附属竞技体育学校。2003年,组建竞技体育学院,现开设有赛艇、皮划艇等水上项目,摔跤、拳击、跆拳道、空手道等重竞技项目和田径、体操等项目,拥有学生运动员500余人,教练员44人,其中二级教授3人、国家级教练员12人,70多人次曾在国家队执教,多名教练员和运动员获得“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国家体育运动一级奖章”“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1988年,学生张香花在汉城奥运会上获得赛艇项目1枚银牌和1枚铜牌,结束了中国划船项目与奥运会奖牌无缘的历史,开创了体育院校学生在奥运会上夺取奖牌的先河。四十年来,所培养的运动员在世界三大赛(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共获得金牌155枚,银牌38枚,铜牌42枚;亚洲三大赛(亚运会、亚锦赛、亚洲杯)获金牌98枚,银牌19枚,铜牌21枚;全国三大赛(全运会、锦标赛、冠军赛)获得金牌521枚、银牌209枚、铜牌204枚,培养出了张香花、杨威、程菲、吕会会等一大批在世界重大比赛中屡获佳绩、为国争光的优秀运动员,为国家教育事业和体育强国建设作出重要贡献。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体育事业贡献奖”、获国家体育总局授牌“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37个国家(地区)的100余所高校、体育教育科研机构和世界知名体育组织建立紧密联系,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科学研究、竞技体育等方面深入交流合作。建有亚洲体操培训中心和国际体操联合会授牌成立的国际体操学院、中国水上运动学院、中国铁人三项学院、中国空手道协会培训学院、中国拳击学院、中国健美健身学院。积极开展同国(境)外学校联合办学项目,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个、国际合作办学项目6个,在校学生近500人。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德国、丹麦、新西兰等国的多所大学开展学生短期实习实训合作。2014年,学校获批为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委托培养院校,现有各类长短期在校留学生近100人。此外,学校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体育局、行业体协和企业在科技服务、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育产业等方面广泛开展交流合作。
面向未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全面对接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战略,深化体教融合,强化办学特色,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围绕“两个率先、前列一流”的总体目标,奋力建设高水平特色应用研究型体育大学。
资料来源:武汉体育学院
统计数据截止到:2021年6月
武汉大学 | 华中科技大学 |
武汉科技大学 | 长江大学 |
武汉理工大学 | 湖北工业大学 |
华中农业大学 | 湖北中医药大学 |
华中师范大学 | 湖北大学 |
黄冈师范学院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武汉体育学院 | 湖北美术学院 |
中南民族大学 | 三峡大学 |
武汉音乐学院 | 湖北经济学院 |